徐小平提问让俞敏洪一时语塞? 转
一、俞敏洪“一时语塞”的背后,戳中教学产品创新乏力的“隐痛”
新东方老搭档徐小平曾经问俞敏洪:“在业务产品上,06年前的创新,看得见,摸得着。你的出国考试培训、我的出国咨询、王强的口语、胡敏的雅思和国内考试,江博的新概念、永强的教育在线,以及王文山在上海首推的SAT,这些都是新东方现在最赚钱的项目。现在新东方有什么产品创新呢?” 俞敏洪一时语塞。
的确,每一家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新东方快速发展的年代,除了外部条件比较好之外,自己独特的产品竞争力更是助推新东方一骑绝尘的动力。而在二十多年快速发展之后的今天,新东方也出现了中年危机,特别是产品创新不足,已经开始制约新东方的发展,并且已经表现在了新东方的相关财报上。
其实,这种状况不仅仅发生在新东方,其他巨头也都面临同样产品创新力不足的情况,好未来采用了投资模式,对各类新兴教学产品或赛道实施全面覆盖,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外部布局或引进来解决内部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
而在今年新政严控下的关于教学内容超纲问题,使得教学产品创新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对学生升学及成长有利?才能符合国家政策下一步的严管?
“一切为教学而来”,关注教学产品创新,已成为有见识的机构校长们未雨绸缪的核心问题。
二、从“双师”到“无师”,转变的不仅仅是模式
双师课堂、AI课堂的发展,似乎给教与学的产品创新提供了一线曙光,通过技术可以弱化对优秀主讲教师的依赖,减少对老师个性化辅导的工作量;或者为老师赋能,通过学情数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技术正在改变教学模式。
但这些都还是以“教”为中心,能否在以学生为主体上也能够突破?国内知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那么是否在更重视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机构也找到一种模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也许比在“教”的精细化打磨上更有革命性的突破。
正因为如此,818暑假总结大会重头戏——开幕式聚焦教学,聚焦教学产品创新,在以“学”为本上下功夫。
三、 从“名师”到“明师”,从“教”为主到“学”为本
1、“无师课堂”,再造学生的学习生命力。
米新江,河北教育界“传奇教师”、廊坊师范学院计算机教学部主任。他1人带500多名学生、200多门课,学员年龄从10岁的小学生到30岁的职场人士。IT班学员4年空余学习,毕业平均月薪2.8万,是培训前8倍以上,用人单位抢着用;K12学员2年时间可学完初高中6年课程,由过去打骂同学、打骂老师、打骂家长,转变为思想成熟、好学上进的学习高手。
他最爱讲的一句话: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教师给学生的课本知识能够保证学生足以自己应付未来吗?如果答案是不确定,那教师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
因此米老师认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才是教师的主要职能和教育的发展方向。于是他独创了“无师”课堂理论,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制订培养计划,秉持“授人以欲,授之以愉,渔之以渔”的教育理念,挖掘和激发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学习生命力”,并坚持十五年亲身实践做出了传奇的教育成果。
2、从“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回归教学本质。
牛新哲,北师大博士,一线教学名师,大学毕业后做过四年高中老师,带出两届高考状元;教培行业十五年创业老兵,最自豪的是又把自己女儿培养成为状元,对中国基础教学及升学考试手到擒来。为研究教学与办学新模式,九次赴台,三次韩国,一次日本与新加坡,深入各地机构学习观摩,对亚洲校外机构教学与升学模式也颇有研究。
老师“教”会逐渐成为过去时,学生主动“学”应该成为现在时,未来还不好说。辅助学生主动学的工具愈来愈多,但如何用好,同时还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持久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成为牛老师所在教学团队努力攻克的重要内容。
因此,《从教到学,教培业的进化论》的内容就成了牛老师认为值得推荐给所有教育同仁的“他山之石”。
也许,产品创新本来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开始创意的,但却值得我们为之认真思考,毕竟当年,新东方也好,好未来也罢,“一招鲜”的教学产品也是这样摸索出来的。其实,学校无论大小,引以自豪的特色教学产品都是这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