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均教育资源全国排名,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转
一、从生均教育经费看教育资源排位
亿欧智库先从“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这一指标入手,分析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在各地区、各级学校之间分配的不均衡现状。
首先,在小学教育阶段,生均教育事业费与基建费最高的是北京市,超过了3万元,排在第2、3位的是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生均最低的是河南省,只有不到6千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
(1)当地教师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的影响。在物价和工资水平不同的两个地区,相同条件的教师能获得收入的绝对值也是不同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个人部分)的绝大部分是支付给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所以,工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省市即使聘用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师,所需的教育经费也是不同的。
(2)办学规模和效率的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由于学生人数少,很难形成规模相应,这就产生一种情形——即使提供给学生相同教学条件(教室、图书、设备、师资等),如果按生均来计算,规模大的学校可能要低于规模小的学校。
所以,生均经费只是一个参考值,亿欧智库还是希望读者能理性分析其中的地区差异。
其次,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对于农村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与基建费投入的差异。下图中的数值表示的是:各地小学教育阶段,对农村学校投入的生均经费和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异,北京市的35.3%表示的是:北京市农村小学生均经费水平比北京市小学生均经费水平高出35.3%。如果这个数值为负数,就说明当地对农村学校的生均投入低于城市学校。
亿欧智库用这一指标衡量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如图所示:北京、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海南、山西各省这一比例均高于10%,而广东、天津、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六省这一比例低于-5%。亿欧智库认为经济欠发达省市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结果。
其次,在初中阶段,生均教育事业费与基建费最高的依然是北京,生均将近6万元,这几乎是排在第2位的上海市的两倍。生均最低也依然是河南省,只有不到1万元。
最后,在普通高中教学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支出最高的依然是北京市,达到将近6.6万元;最低的依然是河南省,生均只有0.8万元。在小学阶段,北京市的生均经费支出大约是河南省生均经费的5倍。而在普通高中阶段,这一差距扩大到了8倍。
此外,如果比较小学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排名,可以看到: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省的排位有了明显的上升,而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省的排位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二、从师资力量看教育资源排位
师资是影响教育水平的又一重要要素,亿欧智库利用各地拥有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人数,计算生师比,来衡量各省师资力量;在分别计算过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的生师比之后发现:
(1)初中阶段高学历教师比例的地区间差距最大。在北京市每44名初中生就对应1名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而全国平均值是480:1,全国排名最低的是贵州、云南和广西,在贵州这一比例甚至超过2000:1。
(2)西南诸省汇聚人才的能力明显较弱。后10位中只有河南、安徽和江西三省地处中部,其他均是西部、南部比较偏远的地区。可见相对于“钱”,“人”的流动原因和动力更复杂。
此外,亿欧智库还利用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专任教师人数来计算生师比,用以衡量各省师资力量。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西南诸省汇聚人才的能力明显较弱。
三、从多媒体硬件设施看教育资源排位
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教室是教育现代化必须的硬件设备,所以亿欧智库利用“教学用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除在校生人数来计算各地区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相比于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阶段教学信息化硬件配置情况,地区间差异更明显。
从上面两幅图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以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苏这几个财力雄厚的省市,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教室的配备率在全国排名前几位;而河南、吉林、黑龙江和广西、西藏等省受到经济、交通以及学生规模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教室的配备率在全国排名靠后。